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2017年11月21日 1253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 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 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 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 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 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 AD 发病年龄 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与 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 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 同。为规范我国儿童 AD 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 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 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 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 童AD的诊疗共识。 一、流行病学 我国 AD 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 年,中 国 10 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 岁儿童 AD 患病 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 岁城市儿童 AD 患病率为 8.3%[4] ,2013 年 12 月至 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 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 AD 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 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 12.94%,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 1 ~ 2 岁年龄段的 19.94%逐步降至 6 ~ 7 岁年龄段的 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 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5]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 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 向:母方患 AD,子女出生后 3 个月发病的概率为 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 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 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AD患儿父亲和母 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8] ,即母方患病 的子女患 AD 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此外, AD 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 AD 发生率为 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9] 。 目前已发现 32 个与 AD 相关的易感区域[1] ,候 选易感基因包括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基因[如中 间丝聚合蛋白(FLG)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Kazal5型(SPINK5)基因等]以及与免疫机制相关的 基因如编码高亲力 IgE 受体 α 链的 FCER1A 基因、 Toll样受体2基因等。其中,编码关键表皮结构蛋白 的FLG基因突变是已知最强的遗传危险因素[10] 。 (二)免疫学机制:AD 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存在 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尘螨等抗原可经皮肤 进入机体。暴露于抗原后,机体产生的 IgE 与其受 体FcεRI结合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多种炎症 介质,导致AD急性炎症反应[11⁃12] ;抗原激活树突细 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后者迁移至局部淋巴结,诱导 初始T淋巴细胞分化为以Th2细胞为主的效应T淋 巴细胞;同时,初始T淋巴细胞的分化也受到角质形 成细胞分泌的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诱导 等[13⁃14] 。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网络般交织并相互作 用,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 素 5(IL⁃5)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损伤组织, IL ⁃31 引发炎症和瘙痒,Th1 型细胞因子干扰素 γ (IFN⁃γ)与AD的慢性化相关,Th2型细胞因子在成 人 AD 中发挥重要作用[1,15] 。失衡的免疫状态加剧 皮肤炎症,诱发搔抓行为,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 能,形成恶性循环,促使AD不断进展。 (三)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通常表 现为皮肤pH上升,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水含量下 降以及皮脂含量降低。皮肤屏障缺陷主要表现为 角质层原始结构异常,这与 FLG 缺乏相关,在正常 人群中该基因的突变频率 < 10%,而在 AD 患者中 为 10% ~ 50%[16 ⁃ 18],在 中 国 AD 患 者 为 26% ~ 31.4%[19 ⁃20] 。FLG 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及局部皮损内 炎症因子的调控均能导致该蛋白缺乏[21] 。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变应原易于入侵,诱导 AD 炎症反应发 生[22] 。AD的皮肤屏障功能缺陷还与编码其他表皮 分化复合物、角质层糜蛋白酶、角蛋白16、紧密连接 蛋白的基因等有关。 (四)病因和加重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免疫-变 应性因素及非免疫性因素两方面[1] 。 1. 免疫-变应性因素:①吸入变应原,如尘螨、 动物皮屑、花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尘螨,而花粉作 为季节性吸入性变应原,是季节性加重的因素[23] ; ②食物变应原,食物过敏可能是婴儿期 AD 的诱因 之一,但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则大多会随着年龄 的增加、免疫耐受的形成而逐渐减轻,如鸡蛋过敏 患者66%在5岁前可缓解,75%在7岁前缓解,而牛 奶过敏患者76%在5岁前就能缓解[24] ;③接触性变 应原,特应性素质者对镍盐过敏很常见[25] ;合成纤 维、毛织品、洗涤剂、自来水、汗液、日光等均可加重 AD,诱发炎症急性发作;④感染,是重要的诱发因 素,特应性素质者防御皮肤感染的天然免疫成分如 抗菌肽 LL⁃37 和 β 防御素等存在缺陷,局部葡萄球 菌、单纯疱疹病毒、浅表真菌如马拉色菌感染均较 常见[26⁃27] 。 2. 非免疫性因素:情绪因素如 压力、焦虑(儿童期晚期和青少年 期)等往往能加重病情。 三、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期:根据年龄将 AD 分为婴儿期(0 ~ 2 岁)、儿童 期(2 ~ 12 岁)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 12岁)。 (二)典型临床表现:①皮疹分 布,婴儿期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 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 侧;儿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 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至屈侧,如 肘窝、腘窝等部位;②瘙痒和干皮 症,几乎是所有AD 患者的共同临 床特征;③抓痕、炎性皮损(红斑、 丘疹、水疱、渗出和脱屑)、苔藓样 变,是最主要的皮疹类型,且往往 共存。但AD患者临床表现可以不 典型,应注意防止误诊漏诊。 (三)不典型临床表现:表1中 列出的部分表现在AD患儿中并不 少见,因此在对患儿做全面的皮肤 科检查时不应遗漏,避免临床误诊或漏诊。 (四)特应性标志:干皮症、Hertoghe征、掌纹征、 白色划痕等可作为儿童期AD特应性标志(表2)。 四、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评估 (一)诊断标准:目前国内诊断主要还是采用 Hanifin和Rajka诊断标准,以及英国(Williams)诊断 标准。前者是最早制定的诊断标准,条目复杂,较 适用于临床观察研究,后者简便,特异性和敏感性 与Hanifin和Rajka诊断标准相似,更适用于流行病 学调查。在中国婴幼儿AD人群的诊断价值尚缺乏 大样本研究的验证。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发 现[5,31 ⁃ 32],无论是 Hanifin 和 Rajka 诊断标准,还是 Williams 诊断标准,与临床医生的诊断仍有较大的 差距,因此有专家提出中国儿童AD临床诊断标准, 但仍在进一步验证中。 (二)鉴别诊断:按 AD 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相 应的鉴别诊断。 1. 以红斑、渗出或鳞屑为主要表现:应与接触性 皮炎、慢性单纯性苔藓、银屑病、鱼鳞病、肠病性肢 端皮炎以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等鉴别。 表1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AD)患者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临床表现 毛周隆起 眼睑湿疹 耳廓/耳后/鼻孔下裂隙 口角唇炎 外阴湿疹 乳头湿疹 指尖湿疹/特应性冬季足 白色糠疹 钱币样湿疹 甲沟湿疹 痒疹 丘疹性苔藓样疹 红皮病 注:数据来源于国内一项对1 00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体征研究[29] 发生率(%) 59.6 50.0 47.3 26.1 8.6 7.1 2.8 2.5 1.1 1.3 1.0 1.2 < 1.0 临床意义 亚洲人多见,本质为湿疹表现,多位于躯干部[28] 下眼睑更常见,与吸入性变应原过敏有关 有诊断提示价值 特征性表现,儿童期和冬季多见 有时是儿童期AD的唯一表现,应与尿布皮炎鉴别 AD可靠的诊断指标 学龄期儿童常见,可以是AD唯一表现 通常是AD的轻微表现[28] 冬季好发,在儿童往往有诊断价值 与皮肤干燥和过度洗涤有关 儿童少见 春夏季好发 婴幼儿应排除代谢性、免疫缺陷疾病以及肿瘤等 表2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特应性标志及其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临床表现 干皮症 Hertoghe征 掌纹征 白色划痕 慢性头皮脱屑 眶下皱褶(Dennie⁃Morgan征) 眶周色素沉着 毛发苔藓 注:数据来源于国内一项对1 00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体征研究[29] 发生率(%) 79.2 39.0 15.0 6.4 6.4 4.2 3.2 2.1 临床意义 全身性或局限性,受季节、皮肤护理因素影响 搔抓摩擦所致 与FLG基因突变相关[30] 是干性皮肤的表现,婴儿早期无 在婴幼儿有重要诊断价值 也可见于无皮疹的特应性呼吸道疾病患儿 眼下方更显著,可能与特应性呼吸道疾病 有关 学龄期儿童多见2. 以丘疹、结节、水疱或脓疱为主要表现:应与 新生儿痤疮、毛周角化病、疥疮、疱疹样皮炎、大疱 性类天疱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痒疹型隐性遗 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以及高IgE综合征 等鉴别。 3. 以红皮病为主要表现:应与 Netherton 综合 征、Omenn综合征、生物素酶缺乏症、全羧化酶合成 酶缺乏症、Wiskott⁃Aldrich 综合征、皮肤T细胞淋巴 瘤、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运动失调性毛细 血管扩张症等鉴别。 (三)临床评估: 1. 实验室检查评估:AD 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 表现,实验室检查仅提供参考依据,可表明患儿处 于特应性状态,提示病情活动,或是给予存在相关 疾病的提示。常用项目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IgE、特异性IgE(放射变应原吸附法、免疫荧光法或 ELISA方法)、皮肤点刺试验、特应性斑贴试验、免疫 状态指标(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等。血清中Th2 细胞趋化因子即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水平能反 映AD短期内的状况,是评价AD严重程度非常有效 和敏感的辅助指标[33] 。 2. 疾病严重程度评估:评估AD的严重程度,已 有的评估方式包括SCORAD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 度指数评分、研究者整体评分、瘙痒程度视觉模拟 尺评分、皮炎生活质量指数问卷(儿童皮肤病生活 质量指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等。 五、健康教育 儿童AD患病率高,以剧烈瘙痒、皮疹反复发作 和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 生活质量,因此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临 床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内容的健康教育:①AD 是一 种慢性和反复发作性疾病,缓解期和复发期交替出 现,70%的患儿在儿童期后期症状会显著改善,但是 发病特别早和严重、有 AD 家族史和早期变应原致 敏的患儿更可能病情迁延[34] ;②目前国际上公认的 AD治疗策略为“阶梯式”分级治疗,AD治疗的目标 是控制症状、减轻瘙痒和改善生活质量;③在基础 治疗中,保湿润肤被认为是AD治疗的基础,需要长 期坚持;④尽可能避免生活中的一些诱发因素,如 温度、湿度的剧烈改变、粗糙的衣服材质、使用有刺 激性的沐浴露等;⑤关于饮食:尊重客观临床表现, 强调过敏史,需要对过敏原检测结果有正确的解 读,避免过度饮食回避;已经明确存在食物过敏的 婴幼儿患者应该回避过敏食物,必要时可咨询营养 师进行饮食指导;⑥不能滥用或过分恐惧糖皮质 激素。 六、治疗策略 (一)寻找病因和诱发加重因素:①食物,主要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原检测、饮食回避和激发 试验来针对性回避过敏原,并注意保障营养;②汗 液刺激,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患儿应勤洗澡,去 除汗液的同时,减少皮肤表面变应原和微生物的刺 激;③物理刺激,包括衣物、空气干燥、护理用品等; ④环境因素,包括特定季节的吸入性变应原、有机 溶剂如甲苯等;⑤感染因素,发生细菌/真菌感染时, 在明确感染后应针对性治疗;正常清洁皮肤可减少 微生物定植,应避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⑥情绪,缓 解压力、紧张等不良情绪;⑦搔抓,避免搔抓,打断 “瘙痒-搔抓-瘙痒加重”的恶性循环。 (二)基础治疗:即修复皮肤屏障和保湿,①清 洁和沐浴:盆浴更佳,水温32 ~ 37 ℃,时间5 min,最 后 2 min 可加用润肤油;继发细菌感染时要仔细去 除痂皮,使用无刺激和低致敏性清洁剂,可含抗菌 成分;可在盆浴时加入次氯酸钠,抑制细菌活性,缓 解AD引起的瘙痒[35] ;②润肤剂:是维持期治疗的主 要手段,应做到足量和多次,每日至少使用2次[36] ; 有报道,含花生[37] 或燕麦[38] 成分的润肤剂可能会增 加部分患者的致敏风险;当发生感染时,单独使用 润肤剂而无有效的抗炎治疗,将显著增加发生播散 性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应当注意[39] 。此外,新 生儿期应尽早外用保湿剂,可减少和推迟 AD 的发 生[40] 。 (三)外用治疗: 1. 外 用 糖 皮 质 激 素(topical corticosteroids, TCS):目前仍是治疗和控制各期 AD 的一线药物, TCS治疗儿童AD应注意的事项包括:①根据年龄、 病情严重程度、部位和皮损类型选择不同强度和剂 型;②尽可能选择中、弱效TCS,尤其是薄嫩部位应 避免使用强效TCS;③面颈部易吸收TCS,故应短期 使用,并逐步减量或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交替使用;④皮损控制后,可采用“主动维持疗法”, 即在既往皮损部位和新发皮疹部位每周使用 2 次 TCS,可推迟AD的复发时间和减少复发次数,并减 少TCS的用量[41] ;⑤皮损范围特别广泛时,应以系统 用药控制为主;⑥注意TCS的不良反应:皮肤萎缩、 多毛、色素减退、继发或加重感染等。 2. 外 用 钙 调 神 经 磷 酸 酶 抑 制 剂(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TCI):是治疗和控制各期 AD的二线药物,是其他治疗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 时的选择,但在某些特殊部位,如面部、皱褶处,也 可考虑作为一线治疗。目前主要的药物有1%吡美 莫司乳膏和0.03%及0.1%他克莫司乳膏,吡美莫司 乳膏多用于轻中度 AD,他克莫司乳膏多用于中重 度 AD。Meta 分析显示,1%吡美莫司乳膏与 0.03% 及0.1%他克莫司乳膏相比,治疗AD的整体疗效没 有差别[42] 。TCI 不导致皮肤萎缩,可上调皮肤屏障 相关基因表达,增加皮肤含水量,减少经皮水分丢 失,发挥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43⁃44] 。 TCI治疗AD注意事项:①TCI可用于AD急性期 和慢性期,特别适用于TCS慎用的部位如皮肤敏感 和薄嫩部位;②皮疹反复发作部位每周2次间歇使 用 TCI,即“主动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和减少 AD 的复发,并减少TCI的总用量[45⁃46] ;③最常见的局部 不良反应为灼烧感和局部瘙痒,但是使用数次后能 获得较好的耐受性,局部先用润肤剂也可减少不良 反应的发生;④用药部位不封包,注意避光。 (四)系统性治疗: 1. 抗组胺/抗炎症介质药物:目前关于抗组胺药 治疗AD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抗组胺药对AD相关 瘙痒的有效性尚不能确定[47⁃50] 。第一代抗组胺药具 有镇静作用,可用于止痒,第二代还可通过抗炎症 细胞因子活性而发挥效用。抗炎症介质药物包括 介质阻断剂(血栓素A2、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细胞 因子抑制剂等。 抗组胺药在AD治疗中的最大优势是能缓解合 并的过敏症状如过敏性哮喘、鼻结合膜炎和荨麻疹 等,但是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可根据个体差异, 综合决定是否合用抗组胺药物,根据具体情况,选 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英国国家卫生医 疗 质 量 标 准 署(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制定的有关0 ~ 12岁AD患者的 治疗指南指出:严重 AD 患者或伴有严重瘙痒或荨 麻疹的患者可给予二代抗组胺药;> 6个月的急性 发作期患儿,如果患儿伴有严重睡眠障碍可给予一 代抗组胺药[51] 。抗组胺药整体安全性高,但儿童需 注意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抽搐[2] 。 2. 抗微生物治疗:①抗细菌治疗,在没有明显 继发感染征象时口服抗生素无效,在有明确细菌感 染时,短期使用系统性抗生素治疗有效;TCS或TCI 能减少 AD 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率;长期外 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和过敏的发生;②抗病毒治 疗,重症未控制的AD、血清IgE水平升高和AD早期发病是发生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规范外用糖皮 质激素不是发生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52] ;发生疱疹 性湿疹时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伐昔 洛韦等。 3. 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在儿童 AD 的治 疗中,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风险效益比高,儿童应 格外慎重和反复评估[37]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 唑嘌呤、霉酚酸酯以及甲氨蝶呤等治疗儿童或青少 年 AD 均属于超药物适应证范围,因此要反复评估 风险效益比,慎重使用。 4. 光疗:是AD的二线治疗,注意全身光疗不适 用于年龄 < 12 岁的儿童,并且不能用于 AD 急性 期[37]。光疗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瘙痒性和肥厚 皮损。 5. 生物制剂:治疗AD疗效不确定,有潜在不良 反应,价格昂贵,在没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婴 幼儿AD使用前,暂不推荐儿童使用。 6.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 specific immunotherapy,ASIT):对于合适的高致敏状态的 AD 患者有一定疗效,目前最为有效的是尘螨变应 原的免疫治疗。对于合并过敏性鼻结合膜炎、轻度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AD患儿可考虑ASIT治疗。 7. 中医中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辨证施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