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IGA肾病一定需要肾穿吗?

2015年02月11日 1222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患者:

十年 中药 间断治疗,经常镜下血尿2+ 肉眼血尿经治疗有好转,体虚,医生建议肾穿,犹豫 化验、检查结果:潜血3+,崎型率40% 最后一次就诊的医院:中医药大学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孙升云:

不一定,因为肾穿后治疗应该没有多大变化,病程较长,治疗也有一定效果,可以继续观察。

患者:

非常感谢。IGA这种病,西医的治疗和中药的治疗愈后哪个更有效?有成功的个案吗?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孙升云:

个人经验是中西医结合会更好。单纯血尿通常危害没有大量蛋白尿大,而且多数单纯血尿患者不太容易进展至肾功能衰竭,但想把血尿消掉也确实不容易,注意保护肾功能。问题应该不会很大,当然做了肾活检就会更清楚了。 患者:近期因有学尿,如3的单,后吃了中药后,结果如1,就吃2的单。


IGA肾病知多少

(1)病因病理

  本病首先由Berger在1968年报告,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肉眼和(或)持续的镜下血尿,诊断的确立,有赖于在系膜有明显的IgA沉积。反复发生的肾小球性血尿的最常见原因是IgA肾脏病,亦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我们曾报告,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30%,在东南亚,如日本和新加坡,约占肾小球疾病的47%,在美国和加拿大则明显较少见。  

       肾活检光镜可见各种改变,但①最常见的是弥漫性系膜增生或局灶性节段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有些病例在光镜下,肾小球形态可正常;③在罕见的情况下,可发现有半月体。免疫荧光显微镜可见特征性的弥漫性系膜IgA沉积,常伴有少量的IgG、C3和备解素,但常无Ciq或C4。其病理改变的轻重(1级至3级)主要视①肾小球硬化或半月体形成数量的多少;②系膜增生的严重程度,和③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严重程度。  

       IgA肾病,只是一个病理类型,要排除继发性系膜IgA沉积的情况,才能诊断为原发性。继发性的情况主要见于:①多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类风湿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②肿瘤性疾病:肺癌、鼻咽癌等;③感染性疾病:麻风、弓形体病;④其它:慢性肝病、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等。   

       IgA肾脏病的发病机理未明,由于肾小球系膜和毛细血管球有颗粒状IgA和C3沉积,且皮肤也有沉积,并且部分病例可测出循环性免疫复合物,提示IgA肾病由循环免疫复合物介导,通过补体旁路激活的肾病。抗原的性质及来源目前仍未明确。有些学者认为,IgA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另有些学者认为,本病是没有皮肤紫癜的紫癜性肾炎。

(2)临床表现

  常见于青壮年,男性较为常见,我国男女相等。有下述临床类型:①一过性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在呼吸道感染后1~2天内发生,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此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和(或)蛋白尿。本类型占本病约20%,多见于小儿;②表现为无症状性尿异常,持续性或间歇性镜下血尿,多有轻度(<lg/d)蛋白尿,偶有管型。此类型最常见,约占60%;③少数病人表现为慢性肾炎;④约7%~16%病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⑤在罕见的情况下,病人可发生自限性可逆性的急性肾衰或发生恶性高血压。腰痛很常见,可为单侧性或双侧性,体检没有明显的叩击痛;早期血压、肾小球滤过率及血清白蛋白常正常,晚期可有异常;有1/3病例血IgA升高,而血清补体成分正常。掌侧前臂皮肤活检常可见毛细血管的IgA、C3和纤维素沉积,过敏性紫癜的皮肤活检也可发现同样的情况。

中医治疗

       1.阴虚内热型 症见尿血鲜红,或显著的镜下血尿,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腰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选二至丸合小蓟饮子加减。方药:生地20g、女贞子15g、旱莲草30~60g、小蓟30~60g、蒲黄12g、藕节12g、丹皮10g、山栀10g、竹叶10g、白茅根30g、地骨皮10g。加减:①兼有风热外感,鼻塞、咽痛者加菊花12g、金银花12g、荆芥6g、连翘12g以辛凉解表,或以银翘散加减;②湿热留恋,小便灼热加石苇12g、黄柏10g、木通10g以清热利湿,或者合八正散加减;③风入肾络,血尿和腰痛为主且较重者,加忍冬藤30g、鸡血藤30g、牛膝12g、全蝎3g以祛风通络止血。④阴虚夹瘀,久治不愈,有瘀血征象者加丹皮15g、川芎6g、丹参15g、红花5g、赤芍12g、益母草15g、泽兰15g等2~3味,活血化瘀以止血。本型在临床最为常见,辨证要点是尿血鲜红。治疗时用生地,可起到清热安络的作用,鲜生地最宜,用量15~25g;藕节、蒲黄生用可祛瘀安络;小蓟可用至30~60g,并配旱莲草、白茅根两味,旱莲草30~60g可滋阴安络,白茅根亦在30g以上。本病虽已有血尿,但可有瘀滞,故切勿过早使用止血固涩之品,以免“闭门留寇”,造成长期慢性镜下血尿反复不愈。

       2.气阴两虚型 症见血尿时轻时重,平时以少量镜下血尿为主,稍有劳累即见肉眼血尿,气短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纳差食少,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止血,方选大补元煎加减。方药:太子参15g、当归10g(泻者不用)、炒山药10g、生地15g、地骨皮12g、杜仲10g、枸杞子10g、山茱萸(煨)6g、炙甘草6g。加减:①气虚为主,乏力、面色萎黄、纳呆者,加党参12g、白术15g、茯苓15g以健脾益气,或合四君子汤加减;②阴虚为主,有慢性咽炎,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者加沙参15g、玄参12g、麦冬12g、五味子15g以滋阴生津。本型在治疗上宜重用太子参,因其味甘性平,既具益气之功,又有生津之效,而无刚燥伤阴之弊,且与党参、沙参配伍,三参同用,还可增强益气滋阴之力。若用人参宜选生晒参或西洋参,而不宜用红参,因其性偏温,不利血尿病情。对于阴虚较重者,应慎用黄芪,避其温燥,免致血尿加重。经治疗止血后,可长期服用气阴双补之品以善其后。

       3.脾肾气虚型 症见血尿颜色淡红,常以镜下血尿为主,腰膝酸软,肢倦乏力,少气懒言,口淡纳呆,面色少华,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缓。治宜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方选补气温肾汤(肾特康)加减。方药:党参15g、黄芪30g、肉苁蓉10g、补骨脂12g、枸杞子15g、熟地24g、茜草12g、金樱子12g、芡实12g、三七粉3~6g(另包冲服)。方中党参、黄芪可益气健脾摄血,二者合用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肉苁蓉、枸杞子均为平补之品,不峻不燥,补气固肾而复封藏之能;茜草、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全方脾肾双补,通涩并用,可达益气摄血之效。治疗过程中亦应注意勿过用温燥之品。

       综上所述,血尿的辨证论治需掌握以下要点:①辨血色。火盛迫血,实热盛者,多尿血鲜红;气血亏虚,气不摄血者,多尿血淡红;尿中夹血丝、血块者,多属瘀血内阻;②血尿的治疗用药,强调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初病宜见血先止血,久病宜见血须治本;③血尿多兼血瘀,故应重视活血化瘀;④对于反复发作血尿患者,应采取治本方法,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

       目前,我们治疗隐匿性肾炎以血尿为主者,常用肾炎血尿方(旱莲草12g、女贞子10g、丹参10g、益母草15g、地龙7g)作为基本方,并可随证加减用药。方以女贞子、旱莲草组成的二至丸为必用之品,旱莲草一味有小补阴丸之称,与女贞子合用能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并用活血祛瘀的益母草,善引瘀血的丹参,通络利尿的地龙,全方既能滋阴补肾凉血,又能活血化瘀通络。加减:①热毒壅盛,有咽喉、扁桃体和皮肤感染者,加地丁30g,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女贞子各15g以清热解毒,或合五味消毒饮加减;②气虚卫外不固,反复感冒,可合玉屏风散加减以益气固表;③气血两亏,脉虚舌淡,贫血者加阿胶5~10g(烊化口服)补益气血;④气虚挟瘀者可加太子参10g、党参15g益气健脾,并重用上述活血化瘀之品2~3味以奏其效。

       我们临床常在中医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深海鱼油每日2次,每次1粒,复方芦丁片,终将1片,每日3次,或加洛丁新,10mg,每日1次。有较好效果。

       笔者参加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体会本病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且较易引起肾衰,危害很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