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HPV感染以后,如何正确应对?

2018年10月30日 316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世界范围内性传播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有100多种HPV类型,其中可以导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称之为高危亚型。2009年,国际癌症研究署认定14HPV高危亚型,高危亚型的持续感染可以导致宫颈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高危亚型HPV感染者患宫颈癌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500倍。绝大部分宫颈细胞学异常者同时发现有HPV感染。低危亚型HPV感染可导致皮肤、粘膜及生殖道疣。

如何感染HPV?

大多数HPV感染没有症状,因此,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她们正感染着HPV。尽管避孕套阻断了一些性传播疾病的扩散,但或许不能抑制HPV的传染。事实上,HPV通过皮肤接触即可传播。一旦该病毒进入机体,它会在几月甚至几年内处于休眠状态。男性很少有HPV感染的相关疾病,但他们确实可携带并传播该病毒。在关系稳定的情况下,一位伴侣HPV阳性通常意味着两个人均携带该病毒。极少数孕妇甚至可通过阴道分娩将HPV传递给她的宝宝。

HPV有多普遍?

HPV感染是很普遍的,据估计50-75%的性活跃男女都会在他们人生某一阶段感染HPV

生殖道HPV感染的迹象和症状是什么?

大多数HPV阳性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已感染,一些人在外阴、大腿、阴道或肛门、宫颈表现为生殖道疣(尖锐湿疣),大多数是通过宫颈细胞学涂片阳性而被诊断为HPV感染。

谁有生殖道HPV感染的风险?

任何有性生活的人都有感染HPV的风险。

HPV感染和宫颈癌的联系是什么?

所有类型的HPV都可引起宫颈细胞学涂片的轻微改变,一些类型的HPV因为极少发展为肿瘤而被称为低危型病毒。可导致肿瘤发生的HPV病毒被称为高危型病毒,不管低危型还是高危型”HPV病毒均可导致细胞学异常,因此,不管您携带何种类型的HPV,您都需要监测随访。

癌前病变意味着什么?

癌前病变是指继续发展下去具有癌变可能的某些病变。宫颈癌前病变通常包括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SIL),这些病变也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或非典型增生。LSIL通常会在几月到几年后恢复正常,有时可进展为HSILHSIL并不是癌症,但它们最终很可能发展为癌,故应该及时诊治。

HPV该怎样治疗?

尽管您不能摆脱HPV的感染,但该病毒引起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和疣可得到治疗。

宫颈上皮内瘤变

冷冻疗法通过液氮冷冻从而损伤病变

激光治疗强光损伤病变

LEEP—通过电圈切除病变

外生殖器疣:

药物治疗

冷冻疗法

激光治疗

如何随访?

因为HPV病毒易存留体内,治疗并不意味病毒已清除。通过手术切除,疣体内的病毒数量会下降,这样可使机体更好地对抗感染。提高您的免疫状态对于降低患癌风险是很重要的,影响免疫反应的因素有饮食、睡眠、运动、压力和吸烟。吸烟被认为是一个高危因素,它可加速HPV导致的改变。因此为了降低宫颈细胞学涂片再次阳性的可能,医生强烈建议戒烟。对于所有女性来说,照顾好自己,定期做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都是迈向健康的重要一步。

专家简介

 邱丽华,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行政副主任。现为《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阴道镜与宫颈病变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宫颈癌学组组长、浦东新区宫颈联盟主席。2004年曾赴美国Providence College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从事卵巢肿瘤的研究。2008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及2015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修。擅长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阴道上皮内病变、外阴病变及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发表论著七十余篇,其中SCI第一或通讯作者全文收录1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参与《现代生殖免疫学》、《William产科学》、《不孕与不育》等多部专著的编写和编译;承担国家自然基金3项和省部级等其它科研项目7项。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计划“研究型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百人计划。获2017年上海医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0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09年上海医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