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陆舜:大医的智、勇、仁

2016年01月02日 924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像所有聪慧的孩子一样,陆舜成绩优异,一路考入名校,家庭环境影响以及母亲突发疾病离世,促使他决定从医。而陆舜又和普通医生不一样,他是一名医生,也是善于哲思的学者,既能不断进取把握医疗进展的脉搏,也能跳出医疗的局限纵览全局,静下心来思考。

       陆舜努力探索改变患者围着不同专业转的模式,整合肿瘤内外科为一个团队,实现医疗以患者为中心;不到四十岁成为科室主任,无为而治,鼓励创新,让老中青三代医生团结一心形成强大团队;专业领域不辍创新,主导国际、国内大型研究,多项荣誉加身……

       在陆舜的认知里,医者是智者,专业精益、善于思考;医者是勇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医者是仁者,胸怀宽广、待人宽厚。患者对医生“以命相托”,医疗江湖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位智、勇、仁的医者,大医之路,陆舜在不断前行。

改革传统治疗方式,迎接肺癌领域“中国时代”

       展望未来十年,肺癌研究走进“中国时代”,治疗模式也应顺应时代而发展。

       1982年,陆舜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留在上海胸科医院呼吸科工作,师从我国著名胸部肿瘤专家廖美琳教授,从事肺癌研究。

       从医30余年,陆舜经历了我国肺癌领域发展的三个阶段,从最初规范临床试验开始,到2009年首个以中国为主的肺癌临床研究-IPASS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医学杂志》,陆舜称当时的中国为“赶潮儿”。到如今,我国许多临床试验的结果陆续发表在顶尖杂志上,在肺癌的某些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国际前沿,陆舜认为,该阶段为“弄潮儿”。那么未来十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中国将是“领潮儿”时期,必将成为肺癌领域的强国。

       肺癌领域在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相应的诊疗模式也应顺应时代作出相应的变化。廖美琳教授在我国较早提出了“综合治疗”概念。20世纪末,上海开始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廖教授和周允中教授抓住这个契机,将内外科结合起来,成立了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陆舜接任科室主任时,在两位前辈的支持下,将这种模式发扬光大。以前患者确诊后,要“围着医生转”,手术切除还是内科治疗?内外科之间几乎是割裂的。肺部肿瘤中心的模式,彻底打破了内外科界限,整合内外科医生之力制定整体而连贯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治疗的同时,也将肺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未来,陆舜认为应整合影像学、分子病理学等进一步探索综合治疗。

       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模式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陆舜也一直致力于减轻患者痛苦,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附属特拉维夫医学中心学习时,他与S.Kerither教授合作进行了“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分析研究”,相关论文在14届国际肺癌大会交流。随后,陆舜提出了肿瘤患者“两个并重”思想:延长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并重,即“活得长,活得好”。如今晚期癌症患者“带瘤生存”已成为医学界共识。

       另外,肿瘤领域的临床规范该如何做,也让陆舜时时思考。如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常见的化疗并发症,可能会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化疗时间延迟,甚至终止化疗,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增加医疗费用。为提高CIT诊疗水平,促进血小板生长因子的合理用药,陆舜参与制定了《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版)》,对于临床规范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学应升级为二级学科,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肝炎是消化科疾病,肺炎是呼吸科疾病,但在肿瘤学领域,肝癌和肺癌却分在一个学科。感染可以分科,肿瘤几乎覆盖全身所有脏器,更应该升级为二级学科,细化领域。

目前,陆舜被任命为上海市肿瘤专科医生培训组长,在探索肿瘤专科医生培训过程中,陆舜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肿瘤学在我国被划分到内科领域下的三级学科,肿瘤科在不同医院的学科设置也不同,如肿瘤医院的肿瘤内科,淋巴瘤和一些常见肿瘤较多,但妇科肿瘤、头颈部肿瘤等则接触较少,而妇科肿瘤往往被分在妇产科,头颈部肿瘤多数在放射科治疗。这就导致不同医院肿瘤专科培训模式不好统一。

       在对未来学科划分的思考中,陆舜认为,肿瘤学应该和内科学、外科学一样成为二级学科,这样再将肿瘤细化为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并进而分为肺癌、乳腺癌等亚学科,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肿瘤学的设置。“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科发展及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则可理顺对专科医师的培训:对医生进行肿瘤科的规范化培训后,再进行肿瘤内外科的专科培训,这样才能在国际上被承认为真正的专科医生。”陆舜指出。

一流的管理应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科主任只是一段时间的掌舵人,基本的素养就是要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包容的胸怀。

       “三流的管理是法家,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二流的管理是儒家,强调以德服人;一流的管理是道家,无为而治,法无禁忌,鼓励创新。”陆舜将道家的“无为而治”作为管理目标,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

       不到40岁,陆舜就当上了科室主任,这个团队里有近耄耋之年为我国肿瘤发展开疆破土的前辈,有和自己一样年龄的中流砥柱,也有初出茅庐、踌躇满志的年轻医生。敬老、服众、鼓励后辈,陆舜平衡了三代人的关系,让团队成为一个奋进的整体。

       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黄金十年”。对于老一代前辈,陆舜发自心底的尊重,在他们辉煌的时候,将下一代领进学术的大门,无私教诲,才有了科室的辉煌和后辈的今天。中年则是陆舜的平辈,作为科主任,他更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领导,大家有分工有合作,才能百花齐放,创造最大的价值。对于年轻一代,陆舜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为广阔的视野。陆舜说:“学科建设和科研一样,要耐得起寂寞,可能一段时间里,学科发展并不顺,科主任要做好主心骨,认准方向,保持团队团结向上的精神,科室是大家发展的平台,只要齐心协力,学科一定会发展。”

要理解患者的情绪,也要有专业知识的“底气”

       医患沟通,一是理解患者的情绪,二是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沟通时更有“底气”。

       对于医患关系,陆舜认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平台,就诊患者过多,缩短了医生分给每个患者的时间,未来或可通过分级诊疗和社会办医来解决。对于沟通技巧,陆舜认为,医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患者谈话时才能有理有据,更有“底气”,否则自己掌握不深的东西给患者讲解,会让患者不安的情绪加重,对医生和其提供的治疗方案产生怀疑。

       “医生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同时要参与临床研究,在研究进展过程中充实自己,将研究的‘期货’,转化为治疗时的‘现货’。”陆舜深信。

记者手记

       “医术仁术也,医者首先面对的是人,要有大爱,才可能成为大医。只有不断的探索人文,才会不断提高医术。”

       陆舜一直强调要跳出医学看医学,多给自己留点思考的时间。做了多年的科主任,陆舜却没有一丝的浮躁之气,工作虽忙累,他也抽闲在古典音乐中放松自己,细细地思考一些事。他说自己近期常常思考却有一个解不开的难题,患者找医生看病本是“以命相托”的事,却又不信任医生,如何改善中国的就医环境,改变人和人之间信任淡薄的状态,需要不断反思。

       陆舜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向很多医生推荐了医学人文方面的书籍,《众病之王:癌症传》也推荐给了记者。“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在现代的快餐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基。”陆舜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