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脑干出血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2016年06月02日 601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脑干出血是由于脑动脉血管非外伤性的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内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突然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通常50岁左右的高血压患者发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脑干出血是引起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做好脑干出血的防治工作,是提高人体寿命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脑溢血的相关知识。

  [发病原因]

  1.高血压因素。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在血压波动阶段,当血压骤然上升至病变动脉管壁不能耐受的程度时,动脉壁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内,形成出血灶,致使脑干出血发生。

  2.血液因素。各种血液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均可使血管壁受到侵蚀,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夹层动脉瘤继而破裂出血,导致本病发生。

  3.血管因素。由于年龄增长,动脉逐渐硬化,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或闭塞,甚则管壁破裂,造成脑干出血。亦可在长期高血压后,脑实质深部的小动脉受到损害,形成微型动脉瘤,一旦血压波动较大时,便会破裂出血,形成脑干出血。

  4.精神因素。精神过于紧张,情绪激动,或者使劲用力,过度体力活动等,都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因精血亏耗,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引动内风,风痰上扰,血随气逆,气血并走于上;或因痰浊阻塞经络,蒙蔽清窍,心神无主,属于“中风”、“卒中”、“瘖痱”等疾病的范围。

  [临床表现]

  脑干出血一般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病前常无预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其主要症状有突然剧烈头痛之后频频呕吐,深昏迷,鼾声呼吸,面色潮红,血压升高,大小便失禁,瘫痪等。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又各有差异。

  1.脑桥出血。约占脑干出血的8%。病人突然发病,迅速出现昏迷,高热可达40℃,抽搐,瞳孔极度缩小,呼吸不规则,循环衰竭。瘫痪呈交叉性,病侧面部瘫痪,对侧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约有3/4病人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

  2.内囊出血。这类约占脑干出血的80%。主要症状表现为突起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肢体对侧松弛性瘫痪。病人在短时期内由意识模糊进入昏迷状态,面部出现潮红,呼吸深重带有鼾声,血压增高,体温偏低,口角歪斜,伸舌偏向瘫痪侧,瘫痪侧上下肢肌张力减退,随意运动消失,瞳孔大小不一,对光反射消失。亦有出现偏盲或失语者。部分病人伴有心肌损害或心律紊乱,一旦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体温升高者,提示病情恶化。

  3.脑室出血。原发性的较少,多继发于内囊出血。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主要有深昏迷,高热,早期出现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及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并发肺水肿,肺炎,二便失禁等,若出现此类症状,一般预后较差,多在24小时内死亡。

  4.小脑干出血。此类病人约占脑干出血的8%。患者可逐渐起病,也可突然发生,开始有剧烈头痛,头晕,呕吐,强迫头位,伴有眼球震颤,发音含糊,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等。由于发病急,患者很快昏迷,以致无法查出小脑体征。

  5.后遗症。危重病人在昏迷数日或数周后,意识状态逐渐转为清醒,病情趋于稳定,偏瘫肢体由重变轻,功能开始逐渐恢复。但是,也有不少病人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后遗症,智力也较病前减退。

  [预防措施]

  1.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中潜在的最危险因素,它可以促使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并且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这是预防脑干出血的一项重要措施。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做到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要劳逸结合。

  3.注意精神调养。要保持情绪的稳定、舒畅和愉快,尽量避免生气、发怒、焦急和紧张,应当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练习书法、绘画,多听音乐,参加文娱活动,以陶冶情操,开阔胸怀。

  4.及时医治其它疾患。对容易引起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心脏病、脉管炎、血液病等,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5.调理饮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其要注意饮食的选择,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富有纤维素的食物为主。饮食宜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好,少吃或尽量不吃动物脂肪、内脏,平时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之类等清淡之品,如蛋、牛奶、鱼、芹菜、冬瓜、海带、胡萝卜、荸荠、西瓜、山楂、柑桔等,注意不可过于饱食、暴食,少食辛辣之品。严戒烟酒。

  6.锻炼身体。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全身以及大脑的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形成。要注意不可运动太过或过于激烈。

  7.保持排便通畅。一旦有数日不大便者,应及时给予缓泻药物,以防排便用力造成血压骤升,血管破裂。

  8.加强病后的护理。对发病轻或已有后遗症者,要及时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行动不便者外出时,必须有人陪同,以防意外。平时应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使之早日恢复健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