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站了数十年盼光明的老人

2015年06月03日 716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高慈华,一位54岁的老人,在经历了十多年失明痛苦后,在重阳节时际的今天终于重见光明了。

       说起高老先生的一生坎珂经历,不少医务人员无不为之落泪。高老先生家住我市的宁海县西店镇的樟树村,当他十九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淅江农学院,大学第三年时不幸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虽经一年治疗,疾病加重,为此不得不中断学业。以后因并发症,还得了严重双眼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及并发性白内障等多种眼科疾病,视力降到了眼前光感。随着病情的加重,高老先生的的脊柱四肢骨日益发生僵硬,刚开始还通勉强坐下去,到后来几乎不能动弹,整个人象是一具矗立的雕像。近十年来,高慈华老先生头不能转、手不能弯、脚不能迈、眼不能看,除了别人帮助下能勉强躺下外,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里只能佝偻着站立过日子。孤身一人的他,只能由亲戚们轮流照料他的全部生活。唯一能伴着他的是一台用了十多年的收音机;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是他那颗乐观的心。

       前不久,老人在收音机里听到宁波六院眼科治愈了不少的眼科疑难杂症的消息,一颗沉死的心仿佛又复活了。在他的再三肯求下,亲戚四人花了整整三个多小时,从宁海把高老生弄到了医院。眼前这位直挺挺的僵硬老人,无论从问诊到检查,我们要用四个医生护士帮忙,还忙得每个人直冒汗。老人复杂的病症对于一个已有二十年工作经历的我,可还是第一次碰到。望着眼前老人那双无神的目光里透出的真切企望,我的心犯了难:作为老人,这次的来诊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了,乐观开朗的他站着数十年,多么乞盼人世间的一份阳光!而严重的疾病是我们所从未曾经历过的。我心里十分明白:论眼病,四十多年的顽症,能有复明的可能吗?论手术,僵直佝偻的身躯,能够上手术台吗?这又是我的一个无奈的抉择!特别在当前严峻的医疗形势面前,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多事之秋,我作为一名医生所面的是良心上的选择!

       通情达理的患者亲戚们,不知是看出了我的犹豫,还是他们早作了商量准备,一齐围了上来,要求我无论如何想办法收下这位病人, 给他一丝复明的希望。老人更是流下了老泪,表示那怕十分万之一的可能,也要让他尝试一下,让他能看一眼几十年来精心照料他的晚辈亲戚们。为之而感动的医生护士们,也一齐把目光投向了我。直至今日,我还不知道,医生护士们是在替高老先生求情,还是在替我捏汗。最后,我还是下了平生为数不多的决心:收下病人!

       病人是收住入院了,可后面的事更多。经检查,患者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需要内科的治疗;在人手紧张的条件下,要专门指派一名医生二名护士进行特级护理;因病人的特殊照顾还要专门腾出一间病房。这一切在眼科及内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克服了。

       十月二十八日,这是高慈华老人手术的日子,这位特殊的手术病人,好不容易弄到了手术台上,可因脊柱强直,整个头部只能上翘着,填上四个枕头也刚能碰着老人的后脑袋;手术显微镜不够高,用踏板垫高;而手术操作呢,我的手术凳子填上三块踏板也无济于事。没办法,破天荒,平生第一次就站着做白内障手术了。这象这样白内障这样精细的显微手术,站着开刀在眼科历史上是闻所未闻的事。一向进手术室心里不曾紧张的我,这次在手术过程中却让护士擦了三次额头上的汗珠,约半个小时的手术时间,却象过了半年似的。当人工晶体植入的一瞬间,我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算是落了地,人也不自主地瘫坐在了手术室的地板上……

       第二天清晨,站了十多年的高慈华老人,又站在了病房的窗前。我一大早赶到病房,小心地揭开老人眼睛上的敷料。当老人脱口说出六院大门口飘扬着的五星红旗时,这下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0